机器人的到来是否能开启我们核酸自由的新篇章
疫情几年来,保住绿码,成为了中国人尤其是深圳人的头等大事。
见面寒暄更多不是问“你吃了吗?”,而是“你做核酸了吗?”
毕竟,现在能挡住深圳人继续搞钱的,恐怕只有大喇叭里的“凭24小时核酸绿码进入办公楼”了。
相信不少深圳打工人或多或少经历过加班到晚上11点,突然意识到自己错过了核酸采样时间的后惊。
如果这时候告诉他,楼下有一台24小时工作的自主核酸采样机,他大概会激动地跳起来。
自主核酸采样机器人的运作?
这两天,深圳福田区市民中心附近的居民率先体会到了这种快乐。
当前试运营中的自主核酸采样机器人,其核心功能包括抓取、标定、采集和消杀等全自动化流程。
一旦扫描粤康码后,它将自动匹配试管条形码。接下来,将提供的一次性无菌封装咬口器插入机器卡槽,然后张嘴对准咬口器,这些都交由机器处理。整个过程仅需30秒,并且在绝大部分场景下都是免费的。
从流程上看,与医护人员进行的人工采集并无二致:收集信息、进行采样。但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该技术就已经展现出了潜力,有着来自传统机器人企业、研究院及高校等多方参与。
其中包含视觉系统和力控系统,这两套关键系统直接关系到安全性。针对此,一位研发人员详细解释说,对于五千多张样本上的扁桃体和咽后壁位置进行学习,让机器精准识别区域。此外,还设定针对成年与小孩不同的安全范围,并控制力量阈值在0.2-0.3牛顿之间,以确保动作精度可达0.02毫米机械臂要求。
通过搭载高灵敏力觉控制与视觉识别系统,即可实现精准定位,同时保证力度恰好达到只需要一次即可完成任务,而非下手过重。这意味着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为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对于个人而言,每天被“捅喉咙”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对于每天要捅成百上千个喉咙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无疑更为巨大的折磨。而随着疫情常态化,大规模需求仍旧持续增长,为何不让这些任务转给专业工具?
尽管无法完全避免感染风险,但24/7待命且移动性的优势能够分散流量,便利市民灵活选择,更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此外,由于数据越来越丰富,不同设备将显示出效率和精准度上的显著提升,从而降低医疗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
然而,如今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首先,是如何提高效率?目前很多设备依然比熟练医护人员慢得多,而且由于使用环境不同导致识别效果差异较大,使得总体效率并未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是如何确保准确性?虽然技术相对简单,但数据量不足限制了整体表现。随着用户群增加,可预见的是认知能力将逐步增强,但当前情况下的普遍观察指示,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长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又该如何有效地搜集足够丰富的数据以改善性能呢?
最后,就是商业化落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是政府购买者驱动,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产品五花八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采用工业流水线上的原型略加修改便投入市场,加之成本失衡问题,使得产品价格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