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不容错过的高校科研惊喜
“科教兴国”从1995年实施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而“科学”和“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两个关键,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以及全方面的支持。如今,高校科研已然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而早在今年7月,我们就为大家盘点过高校科研成果,如今2021快要过去,还有哪些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值得我们关注呢? 1.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团队构建微生物基因目录 微生物是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可能在我们周围的土壤、河流、海洋等环境中,也可能隐藏在我们的皮肤肠道里。而微生物所构成的一个个复杂微生物组群落也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宿主存在的共生互动,这种互动是影响着人类健康、疾病发展、地球生态变化等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在全球视野下描述不同栖息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联一直以来都是这个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Luis Pedro Coelho)、教授赵兴明、名誉教授皮尔·伯克(Peer Bork)与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研究,基于全球微生物组(global microbiome)的概念,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GMGC,Global Microbial Gene Catalog),为全球微生物组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原核生物基因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已发表于《自然》主刊。 2.中科大在肿瘤光声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 癌症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对于大部分癌症来说,如果能在疾病早期发现,那么存活率将会有显著提升,因此实现早期诊断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关键。而目前,癌症的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评估组织蛋白酶B(CTSB)来实现的。 12月13日,中国科技大学发布消息,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袁月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种CTSB特异激活的近红外光声成像探针,这种光学探针具备了高对比度、特异性以及高穿透性的特点,并且实验过程中光声成像信号强度以及光声检测时间都体现出了不错效果。目前该成果已经在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 3.北京大学“超高速脉冲相机”项目成果展示 在今年10月的“十三五”科技成果展上,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团队的“超高速脉冲相机”项目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作为“学科交叉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之一,团队目前开发的超高速脉冲视觉芯片采样频率达4万赫兹,比普通相机快了1000倍。而这一成果也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视觉行业高端应用的“高速、实时、智能”难点,未来有望广泛运用于高铁、电力、制造等领域。 4.中国科技技术大学成果有望实现燃料电池的长久循环稳定性 电池我我们生活中常见且常用的储能产品,燃料电池便是电池大家族中的一员。相较于其他电池,燃料电池发电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比能量高,因此被誉为是继水力、火力、核电之后的发电技术。不过即便如此,燃料电池依旧面临许多问题,循环稳定性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长征教授实验课题组与吴恒安教授理论计算课题组合作,生产出了一种小尺寸的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电催化剂,通过这个催化剂,能够在保证燃料电池高功率放电的前提下,提升其长久循环稳定性。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在经过了3万次循环耐久性测试后,基于该催化剂组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放电功率仍能维持在81.5%。目前该成果已刊登在《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5.燕山大学团队合成可以划伤钻石的材料 钻石被认为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硬度最高的物质,同时也是评价新材料的一个重要标准。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在今年成功研究出了一种新型非晶碳(AM-III)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刻划单晶金刚石的(001)面,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新发现的,高强度、高硬度非晶材料。 当然2021年高校的成果远不止盘点的这些。事实上,随着科研工作与高校教育的进一步紧密融合,高校科研已经成为了实现国家科技进步,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高校诞生,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好。(本文参考资料来源:央广网、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