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让技术沦为奢侈品科研该不该计较成本
一直以来,仿生科学的话题度就居高不下。一方面,业内始终对于仿生科学的研究处于高度关注的状态,认为仿生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众也对仿生学寄以了巨大的幻想,甚至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其不同程度的解读以及遐想。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仿生技术却没有我们想象的发展那么快。 尽管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关于仿生技术的新成果问世,但是仔细留意便会发现这些技术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且其中许多明确表示由于成本原因距离投入商用还有很长的距离。而“高成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些技术走出实验室的一个瓶颈,降低成本也成为了这些仿生技术不得不去考虑的发展难题。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仿生技术,大部分科学技术都普遍存在类似的情况,高成本也一度让技术沦为了“奢侈品”。不过我们也经常听到,在强调科研重要性的相关内容中,经常会提到“科研不应该计较成本”的论点,那么科研和成本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来平衡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成本的价值。所谓的“科研不应该计较成本”,其实指的是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的成本,具体到细节可能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而这个过程中的投入,实则是在帮助研究团队把握核心技术的过程。而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当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在概率域才具备话语权。 但与此同时,想要将这些技术投入到实际使用中,就需要确保技术是企业负担得起,大众消费的起的,这时候,成本就成为了“斤斤计较”的内容。同样以前文中提到的仿生技术为例。如今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等仿生技术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并不是那么常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需求用户基数小,另一方面就是成本高昂。这些精密产品背后涉及到的是非常复杂精密的生产线,考虑到手术本身还需要支付高昂的经费,一场仿生器官手术的费用往往远超正常人的收入水平,并且这种手术也很难通过国家医疗体系来降低患者支出。这也就导致许多患者需要放弃仿生技术这一治疗方向,尽管它的效果可能是相对更好的。从这点来说,成本确实是决定一项技术实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投入使用后的成本视为后期成本,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视为前期成本,就会发现,如今许多技术投入使用缓慢的原因,其实就是在用前期成本提升技术以此来降低后期成本。这种思路自然也是合理且值得认可的,并且国家也是这么支持科研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政府网给出的数据,自“十三五”以来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一直处于一个增长的趋势,而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更是来到了3万亿元关口,多达30870亿元。与此同时,有关科研创新以及科普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推动技术向自主、成熟、大众接受度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