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项气象科技成果公布 现代技术应对气象灾害防护
极端天气事件泛指罕见的且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天气现象,通常发生概率只占同类天气现象的10%或者更低。这类天气尽管发生概率不高,但是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对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活动都存在严重威胁,并且以目前的观测技术来说,很难提前完成灾害应对。 而根据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22年,全球共发生321次较大自然灾害(不含流行性疾病),其中极端气温造成的死亡人口最多,达16416人。此外,有大量数据证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其他气候问题影响,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次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洪水、风暴、干旱、热浪等多种类型的极端天气。“罕见”极端天气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罕见。 也正因如此,极端天气防护成为了如今迫切需要加强的领域,相关的技术也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就在近日召开的极端天气下城市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成果发布会上,包括北京市气象局、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沈阳市气象局、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厦门市气象台、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杭州市气象局、郑州市气象局、天津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宁波市气象局、西安市气象局在内,多单位共同发布了它们在极端天气下城市防灾减灾方面的气象科技成果,共16项,涉及预报类、观测类、服务类三大类。 这十六项成果包括了“灵犀极端降水大模型”“睿图—睿思系统研发与应用”“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分析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降水临近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风廓线雷达在弱天气系统下的强降水预报应用研究”“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协同观测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中国海峡区域对流云监测与评估卫星算法”“杭州X波段天气雷达协同观测系统”“复杂地形对郑州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排水设计和内涝预报预警气象关键技术”“重要输电通道杆塔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上海市街道级台风致灾风险动态评估”“基于数字孪生的大城市立体交通气象保障技术研发与应用”“杭州短历时暴雨研究及城市内涝模拟技术”“宁波口袋气象服务系统”“西安轨道交通气象灾害预警技术及融合应用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技术中大多都已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为我国极端天气防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灵犀极端降水大模型就准确预报了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的走势,为北京科学合理开展防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睿图—睿思系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工作提供了支持;沈阳市气象局建立的风廓线雷达反演温度平流算法在今年“7•25”暴雨预报预警中成功实现了提前217分钟预警城区暴雨,并且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提前时间超过30分钟;杭州X波段天气雷达协同观测系统为亚运赛事成功举办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上海市街道级台风致灾风险动态评估服务为上海成功应对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以及今年第21号台风“康妮”等做出贡献;杭州短历时暴雨研究及城市内涝模拟技术运行以来,支撑了216场降水内涝风险预警…… 总而言之,这些代表性成果,不仅仅体现了我国在城市气象检测上的突出表现,更反应了我国利用先进技术解决气象难题,强化极端天气防护工作的决心。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技术继续支撑保障城市安全的同时,也会有更多技术出现,为极端天气下城市防灾减灾带去帮助。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