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将形成市场化发展模式大科学装置从科研到产业落地
日月星辰、交相辉映。北斗星,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指明方向。“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无不透露着古人对北斗群星的敬畏之心。如今,北斗不仅是一颗星体,更演变成一个大科学装置,广泛用于多个领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主要负责人指出,未来将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提高北斗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北斗应用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全局。 回顾北斗系统诞生历程,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从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制,从落后到昂头追赶,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渐形成,即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我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当前,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等组成。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 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提出的市场化主要针对用户段。 市场化意味着北斗系统不仅是科研装置,而是开始向着成果转化道路走去,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科学装置市场化即将稳定技术源的科技成果推广,即采用科研人员、社会资本和政府基金的形式组建,实行市场化开发、专业化运营,实现项目启动到产业化落地。 实际上,自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技术敲开智能时代大门,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 如何将持续推进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带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下北斗市场化的一个关键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主要负责人指出,北斗市场化建设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即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产学研用融合体系,推动研发、产业融合、应用等能力提升。二是构建融合应用体系,完善“行业+区域”的北斗应用服务模式,强化北斗应用跨区域、跨行业的结构布局。三是健全产业生态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北斗应用技术研发、产品研制、系统建设,加强绩效评价,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四是建设全球服务体系,支持北斗应用研发、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搜救、遇险报警等北斗全球服务保障体系。 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在轨服务的北斗卫星共计45颗;到“十三五”末,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地、空的基础设施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能力,产业应用初具规模。不仅如此,多个产业“十四五”规划中出现北斗系统的身影。例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加快推动北斗、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这些规划侧面证明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力量,加强原始创新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构筑稳健市场资本格局将成为大科学装置的下一个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