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新风之学术造假现象再起波澜上
【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视点】近日,有报道称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Amato J.Giaccia教授存在论文造假现象。经过为期两年的辛苦取证,目前检方已经证实有一篇主刊和四篇子刊存在学术不端现象,教授本人也被依例停职。 提及学术造假,人们脑海里难免浮出前段时间喧嚣尘上的“韩春雨”事件。2016年5月,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科技》上发表论文称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该项研究一经发表就收获了无数的关注和追捧,各类媒体开始争相报道韩春雨的“突破性”发现。 2016年6月,CCTV《新闻热点》报道了韩春雨副教授已经破格火线晋升为教授,其学生也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河北科技大学也将依托这一成果申报博士点;河北省科技厅斥资8000万为韩春雨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其本人在7月当选河北省科技协会* 而事实上,早在7月份,韩春雨的实验细节就遭受到了诸位学界大佬的质疑,但韩春雨本人对论文研究是否属实行为矢口否认。在这场引起轩然大波的学术造假案背后,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科技研究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学术行为渐渐戴上了功利性的面纱。 无独有偶,此次的Amato J.Giaccia教授论文造假事件,以及当年轰动一时的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造假事件,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的成果实为子虚乌有……学术造假本无国界,科技研究一旦涉及利益牵扯,那么,如何,对某些学者而言,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荷兰心理学家Diederik Stapel在至少55篇论文以及10篇博士论文中存在造假行为。为何有些学者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将学术造假进行下去呢?究其原因,只为一个“利”字。 资本经济开始蔓延到科学研究领域,面对有限资源和激烈的竞争,有些研究者只能为谋求地位和利益不择手段。在韩春雨事件中,一篇造假的“高质量”论文带来的是堪比平步青云的晋升效果。此外,作为利益共同体,其团队和高校来说也收获了“一人得道,鸡犬”的喜人效果。他们宁可抱着侥幸的心理享受无上的荣光,也不愿站出来指出这种不端行为。 在指责论文数量爆炸式增长,而质量却堪忧的时候,部分学者也意识到,突破性低的原创并不能成为他们经济和利益的敲门砖,而随意拼凑的数据和图片却能一时瞒天过海,带来“泡沫式”的短暂繁荣。 在少量的质疑声被赞誉声淹没后,韩春雨被捧上了神坛;小保方晴子被视为“日本的居里夫人”和“国宝”……虽然科学研究造假并不是局限在中国,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的学术造假行为惩罚措施却显得过于“大度”。 日本学术女神造假导致其导师,也就是另一位科学家笹井芳树不堪,自缢身亡。小保方晴子则被撤销博士学位,并辞职,从此在科学界销声匿迹;黄禹锡被取消“韩国高科学家”称号,免去担任的一切公职……而韩春雨的造假行为被证实后,河北科技大学在上仅用一句语意模糊的“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来表明对该事件的处理,纵然迫于证据主动撤销了论文和各项“荣誉”,韩春雨的造假行为似乎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惩戒,只是回归到了“尘归尘,土归土”的原始状态。 学术造假零容忍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约定俗称的惯例,而不是写在纸上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学术造假涉及的经济纠纷和利益牵扯,除了纪律上的处分外,法制层面上的处罚同样不可或缺。心存侥幸,滋生罪恶,科学研究一旦沾染上功利气息,以追求真理为信仰科学家又有几个能真正坚守住这份初心?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转化医学网、科学网、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