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发布看看你对豆奶存在哪些误解
近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豆本豆公益支持以及多位权威营养界专家参与的“均衡营养·呵护健康——《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会暨中国豆奶国民营养均衡计划启动仪式”在京举办。《共识》主要梳理了豆制品的广泛健康益处,及其在膳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我国目前豆奶消费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和呼吁。 据业内人士介绍,豆奶是现代食品工业对传统即饮豆浆“升级重做”的预包装饮品。相比于与现制的即饮豆浆,豆奶的加工工艺更加复杂。制作豆奶的大豆一般都要做脱皮处理,使用脱皮大豆制作的豆奶色泽和风味会更好。大豆的浸泡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大豆通过浸泡可以软化细胞组织,利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之后大豆还要经过热烫漂洗、研磨、分离、热处理与脱臭、高压均质、冷却灌装等多个环节。微米级研磨、高压均质和高温灭菌灭酶等技术可使大豆的大分子蛋白质降解形成多肽、低聚肽、游离氨基酸等,最终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体系,适于营养物质装载,更易于营养素消化和吸收。 通过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可大限度地保留大豆中的营养成分,并大幅度延长豆奶的保质期,使其更适合市场流通,成为可以随时“喝”到的豆制品。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便捷和健康的消费需求。 《共识》谈到,我国的豆制品摄入不足,而豆奶保质期较长且易携带,渐渐成为提高豆制品消费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国期间,多名代表呼吁,提倡动物蛋白+植物蛋白的“双蛋白”摄入,尤其是鼓励增加以豆奶为主的大豆蛋白摄入,发力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助力国民营养均衡发展。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大豆加工存在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豆奶作为一个重要的产品形式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对引领大豆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共识》同样谈到,我国的一些消费者对豆奶的认知存在误区,亟需引导。有些人因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用有所担忧,但据了解,大豆异黄酮具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特性,其既能代替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又能干扰雌激素与受体结合,表现为抗雌激素样作用,发挥了双向调节的效果,并不会单纯导致体内雌激素作用增强。另外,高嘌呤也是束缚人们消费豆奶的原因之一。但有研究表明大豆加工成豆奶后总嘌呤含量在8~63 mg/100g之间,属于极低嘌呤组或低嘌呤组,对伤害小。 实现豆奶全民消费、长期消费,让其助力国民营养均衡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媒体扩大宣传和科普,消除消费者对豆奶的误解。此外,豆奶生产主体也要加强技术研发,使我们的豆奶产品更加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