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到HCPS嵌入式学的智慧在自然界中的演进与应用
在2017年12月7日,南京举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思考》的报告。报告中,他阐述了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随着智能制造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制造过程中的人与物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正在从人-物理系统(HPS)二元体系向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三元体系转变。这一观点引发了业界专家的广泛讨论。
周济院士认为,传统制造主要包含人和物理系统两大部分。在这种体系中,人通过对机器的控制实现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而机器则通过接收指令完成生产工作。同时,人还要接收机器反馈状态信息进行感知、分析决策以及学习认知等工作,以形成完整工作闭环。因此,这种传统制造系统就是一个人-物理系统(HPS)。
随着信息化发展,企业逐渐将人从感知分析和决策任务中独立出来,用信息系统替代人的角色来分析和决策,从而实现对机器控制,让信息系统替代更多更复杂体力劳动。这促使传统的人-物理系统向更先进的人-信息-物理系统演变。周院士将这个过程称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智能制造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美国提出的CPS理论以及西门子提出的数字双胞胎概念。
当前,在继续深化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战略时,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这一体系。在新的基础上,最本质特征是其信息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加强了认知和学习功能。在之前仅具有感知、分析、决策及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现在增加了一项新功能——认知与学习能力,使得不仅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还能自主学习提升并产生知识。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新一代智能制造体制中,将部分脑力劳动转移给信息系統,让它拥有“认知能力”,改变了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而在过去,一般是提供直接指导,如“授之以鱼”,但现在正朝着让技术能够自主寻找解决方案,如“授之以渔”。
笔者认为,由于周济院长在报告中的HCPS理念融入国外CPS思想,同时强调人的核心作用,在未来,只有赋予技术认知才能真正实现智慧。而此过程需要数据到知识转变,以及数据模型化知识型建模,使得机器具备自主知识学能力,并通过建立模型实现自我学习提升甚至促成知识间相互流通。当可以自动生产并传播时,就能完全实现“授之以渔”。未来的愿景或许是人类完全脱离活动成为真正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