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厂家将四川牌神器安置于我国首个空间站宛若给星际办公室注入清新之风
在2021年4月29日上午11时22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核心舱送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迈出了最后一步。空间站的建成将为航天员开展太空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而环控生保分系统则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中,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装集成的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统和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子系统(简称两个子系统)是环控生保分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安装在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I内,与普通空气净化器不同,这两个子系统构造更为复杂,用料更为讲究,工艺要求极高,没有任何资料参考。
从2015年开始,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团队就开始备战,每个部门都严阵以待,突破多个“首次”,打造出这款特殊的四川牌空气净化器。定制生产选用材料参考专门的准入目录,在遥远太空中“漂浮”的空间站,为在太空做实验的航天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个长度约1.8米左右、结构复杂且功能性单机众多、“空气净化器”不仅要紧凑,而且要有效连接,每一个部件都是专门定制。在设计时,大到一个单机,小到一根管路,“排兵布阵”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靠自主摸索设计。“这是我们第一次研究和应用于载人飞行项目。”该项目主管设计师黄鹏铭介绍。
从零部件材料货源选择开始,就很讲究,不光看是否符合制作条件,还看供应方资质够不够。而对于载人航天工程所选用的材料,还有明确规定的一个准入目录,其中包括经过多家相关企业试用,并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厂家及其产品。此外,对于零部件重量精度甚至达到毫克级别,对于减重目标,即使使用最轻质材也不能忽视质量问题。
为了减少每一个零件重量,让整体能降低至可能最大限度,以便让火箭在有限燃料下飞得更远,每一块密封圈对其重量提出了毫克级要求,将其精确称重并做好统计。如果试验后还是无法满足要求,他们会再进行工艺优化或改进新材料。团队不断沟通问题,一直白昼黑夜连轴转工作期悬挂头顶,有时候到了时间交产品,但他们必须坚持下去,因为任务完成时间已经定好了。
加工过程中许多工艺方法是首次被应用,如薄壁焊接属于特殊工艺,在之前其他项目中未曾接触过。但边试边干,由公司决定由工艺技术部主任黄川东牵头负责技术与物资保障投料保障供应。这项工作需要严格把控,因为焊缝越少越可靠,但不可避免有焊缝,所以每一条都必须严格把关。一旦合格才能焊下另一条,然后进行探伤、烘箱处理48小时、酸洗钝化并打磨焊疤等程序所有结束后,要对薄管进行气密性检测等试验。如果熔点不对或出现气泡,都可能导致试验不合格只能再一次补焊机会,如果再次不合格整个管子报废。因此,这项工作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耐心和细心来操作。
每个零部件都需拍照记录,以保证产品追溯性。在北京跟检此次装配计量检验人员冉季平等人的隔离二十天后迅速投入工作,从4月20日干到了5月12日。他表示:“每个零件都要做好过程记录并拍照,有时候照片数几百张。”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四川牌神器安置于我国首个空间站,为星际办公室注入清新之风,是不是感觉有些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