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界爆炸最新资讯数量惊人但创意火花未见踪影
娱乐界爆炸:最新资讯数量惊人,但创意火花未见踪影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上,科研论文和专利是推动科技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一环。但Nature在年初最新发布的文章中,展示了对科研论文发展现状的悲观态度。Nature认为,近年来科研论文数量激增,但没有颠覆性创新。
文章对6个大型数据库中的4500万篇论文和390万项专利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从不同研究领域出发,分析了1945年至2010年间科技成就的CD指数变化趋势,以此探究研究成果在颠覆性上的总体变化情况。
颠覆型研究是指推翻了过去研究结论的科研成果。后续的研究在引用颠覆型研究时,一般不会引用其前置研究。CD指数正是通过这种引用模式的差异,来衡量一项研究的“颠覆性”。
文中提到CD指数在上世纪下半叶下降得比较快,而在2000年后趋于稳定。平均CD指数的整体下滑,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论文和专利更多地集中于深化既往研究,而非开拓新的领域。
科学家的职业环境问题也是导致缺乏颠覆性创新的一大原因。做出颠破性发现、甚至推动科技变革的大师们往往较少为职业和利益所束缚。在繁忙与职责之间,他们更注重个人自由时间,这对于重大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科学家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去追求真理而不是仅仅完成任务,建议应该改变评价标准,将“质”放在首位而不是只看“量”。同时提供更加丰厚的人力资源支持以及休假安排,以及资金支持更长期、高风险、高个人化项目。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者并没有足够的心情去考虑工业界的问题。一位业者告诉雷峰网:“很多学者不愿意踏入试错之路,因为他们并不想将几千行代码转化为需要五万行才能解决同样问题。”
尽管如此,对于如何让科技成果产业化,并缩短学术机构与企业应用间鸿沟,一直是一个困扰业界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技术已经进入平台期;或者说,由于现有的科研模式、评估体系以及科学家的职业环境问题造成了一系列挑战。
总之,无论是在学术圈还是行业内,都存在着大量关于如何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创新的讨论。这背后的挑战远比表面上的数字增长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整个系统结构,从基础设施到评价机制,再到个人的激励机制,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周到的调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我们想要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那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并且给予每个人参与这些改变所需的一切支持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