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蓄势崛起 产业发展初期难题何解
近年来,在全球推进绿色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一跃跻身核心战略位置。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热闹非凡:前有比亚迪广销海内外、“蔚小理”新秀并起,后有华为小米等闻风入局,其崛起速度在一众消费工业品中尤为瞩目。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动力电池退役后的回收利用也受到广泛关注。一般来说,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面临退役,但仍可进行梯次利用,例如用于低速电动车等。相关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后,将超过260万吨,届时动力电池“退役潮”或将到来。 动力电池退役后流向了哪里? 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动力电池退役后如果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不仅会对资源造成浪费,还将严重污染环境。“动力电池的正负极、隔膜和电解质等关键零部件中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具备较高的再生利用价值。”有业内人士称,“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当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当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尚不完善,回收渠道不规范导致不少废旧动力电池流向了小作坊,而有资质的正规企业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尽管公司拥有电池回收的资质,但是回收的动力电池占比较低,目前的回收业务还是以储能电池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小作坊以高价回收为噱头,导致行业恶性竞争。 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面临这一困境,相关企业均积极布局,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地方层面也陆续出台鼓励政策。 对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来说,在产业发展初期难免会碰到一些难题,当前最主要的是明确“谁来回收”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策端的推动。去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 《办法》明确,原则上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装机的动力电池回收主体责任,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直接销售至市场的动力电池回收责任,梯次利用企业承担生产的梯次利用产品回收责任;电池租赁运营机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回收服务网点、回收经营者、综合利用企业及其他产生废旧动力电池的单位应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 与此同时,多地也相继出台了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今年1月份,福建省工信厅、财政厅联合制定了《支持全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若干措施》,提出促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支持规范化规模化再生利用、强化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等举措。 不仅如此,业内人员表示,建议加强动力电池回收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企业的回收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统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台,确保电池的规范回收和处理。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电池的二次利用。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行,相信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更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