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并非向往光明 新研究为昆虫生境带去新思考
飞蛾扑火是现代汉语中非常特殊的一个词语,它既可以用来形容自不量力,自寻死路的愚蠢行为,也可以歌颂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无惧危险敢于牺牲的悲壮精神。而无论是褒义的使用还是贬义的使用,这个词的出现都源自于飞蛾扑向烛光的行为。与此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行为也被认为是昆虫趋光性的代表。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却否定了这一点。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吗,对昆虫扑火、扑灯的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相关的研究报告中提到,昆虫扑火、扑灯是因为人工光的存在可能会破坏昆虫相对地平线的准确定位能力,而并非它们喜欢这些光源。 团队利用了高速红外相机追踪昆虫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环境下的三维飞行路线,并且他们还研究了包括点紫外光源和散射紫外光源在内一系列光条件对包括飞蛾、蜻蜓、果蝇和天蛾在内各类昆虫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式也让他们有了有趣的发现。事实上昆虫的习性和我们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它们会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飞行路线来保证自己的背部朝向光源。这种情况被称为“背部光反应”。考虑到阳光的特殊性,这种反应方式自然而然可以帮助他们确定飞行路线——保持准确定位地平线并稳定飞行。但人工光的存在也会“轻而易举”的破坏这种寻找平衡的方式——因为光的干扰他们不断的调整,结果就赎出现导致它们眩晕的不稳定飞行,也就是我们眼中人工光吸引昆虫的情况。 当然,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此。了解到了人工光对于昆虫的不利影响,下一步便可以去深入研究如何减少夜晚的非必要人工光来改善昆虫生境。此外, 这对于利用人造光防治虫害以及光线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