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雾霾蓝天回归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十年下降5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国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城市上空的新常态。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全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4年达到了86%以上。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显著进步,也彰显了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努力。2013年,中国平均雾霾天数创下了52年之最,PM2.5浓度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然而,从那时起,中国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打响了蓝天保卫战。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再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的建立,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不断加码,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年磨一剑,蓝天保卫战成果斐然 自国家启动蓝天保卫战以来,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交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全国重点城市的PM2.5浓度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PM2.5浓度已经较2013年全面下降。其中,北京PM2.5浓度下降了4%,上海下降了16.1%,广东9城市下降了10.6%。到2023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已降至30微克/立方米,相比十年前的水平,这一数字下降了54%。同时,重污染天数也大幅减少,下降了83%,优良天比例连续四年保持在86%以上。 2023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25.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水质保持Ⅱ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创历史新高。 科技助力,精准治污显成效 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国构建了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对污染源的精准识别和高效治理。同时,环保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污染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政策引导,全民参与共治 除了科技手段的应用外,政策引导和全民参与也是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治理要求。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环保行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其次,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淘汰了大量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了燃煤小锅炉,减少了煤炭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也积极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通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等手段,不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展望未来,持续推动绿色发展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大气污染治理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全国PM2.5浓度要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这意味着中国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通过更加精准、科学、依法的治理手段,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更大程度的改善。 未来,我国将继续巩固和深化蓝天保卫战成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通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交通结构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资料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