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占整体人口164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计算机系统能够自主地生成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等,而不仅仅是对已有数据的模仿或分类。其核心能力在于创造新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对已知模式的重复应用。即基于深度学习,通过分析大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数据的分布和模式,然后利用这些学习到的模式来生成新的数据。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成式人工智能十分依赖神经网络技术。但也正因如此,伴随着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Transformer等模型的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图像、音乐等领域的生成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如今开始慢慢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娱乐、影视等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个性化内容和服务直接冲击了传统市场。 而在我国,随着大众开始接受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该技术的市场占有率开始显著增长。根据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此外,关于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核心相关企业的数据,报告中也有所提及。《报告》中提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核心相关企业已经覆盖了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企业数量超4500家,规模近6000亿元,并且截至7月,完成备案并上线的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数量,也已经超过了190个。 此外,北上广作为我国一线城市的代表,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据悉,三地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北京31.1%、上海27.2%、广东11.7%。造成这一数据的原因与三地在融资机会、专业人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有着密切关系。 而目前,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则围绕在“技术滥用”上。一方面,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生产难度降低,谣言的传播也因此变得更加容易,甚至人的肖像、声音等都能被轻松的利用。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降低了造假的门槛,诸如AI换脸、AI配音等技术的商业化,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的案例遇见不限。 换言之,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我们更应该重视维护这项技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基于此,我国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基础资源工作委员会和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将维护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稳定高效运行、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致力于不断提升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水平。也相信在规范约束与机构介入的情况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不断发展和壮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