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已经成为先于智能驾驶在消费端大规模落地的产品。
只要看看驾驶员最常用的“听音乐”场景,我们就会发现,智能座舱加速已经成为现实。 展望未来,汽车将告别笨重的 CD 播放器、笨重的蓝牙按钮和难以使用的播放屏幕。
仔细一看,如果你想在智能汽车里听音乐,只需要说一句话或者做出一个动作。
抛开表面看内在,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汽车智能化的其中一层就是汽车线束的简化。
过去,很多人认为通过有线接入听音乐的音质会比无线更好。 但事实上,车内线束的数量也影响着智能座舱的音质。
这是因为有线系统对车内扬声器的数量和布局有限制,而无线短距离技术可以支持数十个扬声器和麦克风的灵活部署,实现分布式定向收音,从而保证“沉浸式音效”的智能座舱。 ”。
这只是音频部分的无线布局。 据《汽车报》报道,中档豪华车的线束连接点平均超过4000个,这不仅客观上限制了安装位置的灵活性,而且由于人工安装和插拔也产生了一定的可靠性风险。
试想一下,如果无线短程通信技术能够全面应用到智能汽车上,那么车身内长达3公里多的线束和4000多个连接点将彻底消失。
星闪是当前新一代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它的“扑翼”带来的无线短程通讯风暴,或将改写汽车近百年的“有线”历史。
11月4日,“新短程·新产业”星光联盟产业峰会在深圳召开,预示着星光新进展。
本次会议发布了星光1.0,由12项标准组成。 同时,与多家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布了搭载星光无线360度环视的商用产品。
Star Flash 正在打开无线短程通信新时代的大门。
01.星闪联盟,从朋友圈到生态圈
无线短距离通信是一片细分且巨大的蓝海。
细分是因为它只是智能汽车通信中极其垂直的部分。 而要说巨大,一方面是智能汽车对无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数据显示,未来每辆汽车将需要约30至50个无线短程通信芯片。 如果将这个数字计入2021年中国汽车年累计销量的10%,则芯片数量为7881万至1.3亿个。
另一方面,无线短距离不仅应用于汽车,还涉及智能家居、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领域。
例如,过去传统工厂的机械臂大多采用有线通信。 但这种方法限制了机械臂在高温、高压等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 同时无法保证两条手臂的工作精度,最终无法完成任务。 制造高精密产品。
然而,星光技术可以重塑智能制造领域的物流、车床、装配、监控等,真正将制造业转变为“智能制造”。
据《SparkLink 1.0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产业化推进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球无线短距离通信芯片出货量达到111亿片,预计2023年将突破160亿片。
如此大的蓝海市场,是机遇的“巨石”,也是巨大的压力。 所以,仅仅依靠一个人来推动巨石是不够的。
目前,无线短距离通信市场形势复杂。 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有蓝牙、WIFI、Zigbee,但各自都有各自的缺点。
蓝牙连接能力有限,WiFi耗电量太大,Zigbee难以兼容,导致其携带的设备渗透率较低。
市场的转型需要横向和纵向连接,纵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将科研院校、应用厂商和芯片厂商紧密联合,同时横向制定无线通信统一标准市场,同时保证无线短距离通信产品的质量。 ,进而拓展产品的大规模多场景应用。
如果说传统无线通信互相争斗,那么星光致力于推动新一代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生态。 这就要求兴山不仅要打造朋友圈,更要打造生态系统。
在此背景下,星光联盟基于星光技术整合产业链和应用场景。
据汽车之心了解,星闪联盟成立已一年,目前拥有240家成员单位,包括9家行业组织、50家芯片及模组厂商等。
生态系统的意义不仅在于横向和纵向连接上下游产业和场景应用,还在于引入标准。
“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桥梁。无线短距离是科技创新非常灵活的领域。将技术转化为标准,推动标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肖韩在星闪联盟产业峰会上表示。
星空联盟利用众多的无线短距离标准将联盟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粘合剂一样,一方面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中国电子音频协会为代表的协会负责推出标准和联合制定标准。 执行该标准的是产业联盟。 最终,星闪联盟形成了丰富稳定的产业生态。
02. Star Flash 1.0标准发布,技术落地成为现实
不同的应用领域对短距离通信有更明确的优惠要求。
以智能汽车为例,传感器连接要求低延迟、高同步。 协同机械表要求高可靠性等。
因此,为了满足工业应用领域的要求,星光制定了星光1.0标准。
StarLight 1.0系列标准构建了基于StarLight接入层、基础服务层和基础应用层的核心端到端架构。
接入层由星光低功耗技术SLE和高性能接入技术SLB组成。 基础服务层包括综合管理,包括服务管理和安全管理、5G融合、冗余协调等。
据车心了解,针对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关键技术挑战,星光2.0标准工作现已启动。
星光2.0在1.0的基础上继续技术演进。 其中,主要目的是在基础应用层上根据当前行业趋势,打通通用音视频、人机交互、第三方应用支持等领域。
也就是说,随着星光1.0和星光2.0的正式发布,星光2.0将适应更多行业应用和场景的需求,构建更加丰富的产业生态。
这将反过来促进Star Flash的商业化。 在星闪联盟产业峰会上,共有16家企业上台发布了星闪首批商用产品路线图。
汽车之心注意到,徐工汽车、迎嘉科技、东方商用车等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均发布了搭载星光商用车360无线全景环绕系统的产品。 据悉,这些量产商用产品大部分将于明年中下旬量产。
通过商业化,Star Flash成为无线短距离时代的“催化剂”,加速新技术和应用场景的适配。
03.汽车无线短程通信的“奇袭”
在星光联盟产业峰会上,汽车心发现星光技术已经在汽车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落地。 这些应用的共同特点是精度提高,延迟降低。
峰会展览现场有这些应用的演示模型。 该车的核心是在一款车型中看到两个机械齿轮电机以每分钟 3000 转的速度高速旋转,但这两个齿轮可以通过星闪技术实现高速移动。 对准并啮合,使其能准确地卡入齿轮相应间隙中并继续运转。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高速运行的齿轮模型是对无线信号低延迟、高精度的考验。 如果两个齿轮没有对齐,效果就是齿轮会在场景中爆炸。
星光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无需线束,时延低,精度高。 在汽车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车心了解,目前发布的与星光汽车相关的应用包括星光无线主动降噪、星光沉浸式环境光、星光商用车360度全景等。
主动降噪的考验在于,当车外的噪音传入车内时,星光技术几乎可以同时发出与噪音一致的回声,从而形成相互抵消的降噪效果。
沉浸式氛围灯及时测试灯光对音乐节奏的响应速度。 同时,据车心了解,以往有线部署很难支持大量灯珠、高级色彩和复杂的高频节奏,但星闪可以消除在原有的3、4米长灯光线束的基础上,真正营造出随着音乐节奏舞动的环境光。
星光商用车最后的360度全景是其中最重要的应用。
过去,货车、拖车等大型商用车由于车长较大,存在明显的视觉盲区,道路安全隐患较大。
因此,大型商用车更迫切需要解决周围环境的视频监控需求,但有线摄像头的解决方案复杂且延迟较高。
星光商用车360环视由盈嘉科技与华为联合设计。 它采用星光技术,在车身上安装四个摄像头,将图像实时传输并拼贴到商用车驾驶室的显示屏上。
据悉,星光环视可支持4+路高清视频,多个摄像头拼接的视频图像不会失真。
同时,星光环视无线传输时延低至10ms以内,多路视频传输时延环视拼接端到端时延小于200ms。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里也可以应用WiFi,但是WiFi无法实现10ms以内的低延迟。
可以想象,当所有摄像头图像拼接在一起时,通过WiFi传输的拼贴图像可能会卡顿几秒钟。
该车对星光环视装置的体验最核心的一点是,画面存在一定的延迟,但是却达到了肉眼可见的“几乎同步”的效果。
综合来看,星光环视系统首先实现了比WiFi高一级的低延迟、高精度水平,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商用车驾驶员因周围环境视频反馈不及时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其次,星闪环视消除了摄像头部署中的汽车线束,减少了手动安装时间、耗材和人工成本。 尤其是对于体量巨大的商用车,成本降低更为明显。
最典型的是,汽车线束还解决了传统电缆环视系统难以支持的拖车和拖车频繁分离重组的使用场景。
过去,由于线束问题,在半挂车上部署有线摄像头很困难。 不过星光环视的无线部署可以一次性校准机身。 当车头与车身分离时,方便前驾驶室拉挂另一辆半挂车的车身。
最后,星闪环视还具有高可靠性。
据车心了解,目前星闪环视采用Polar、FISA等新型解码方式,保证视频数据的稳定传输,可靠性堪比有线系统。
星光环视的未来取决于技术的高度,也取决于能否率先制定技术标准。
标准是纽带。
俗话说“劣币驱逐良币”,如果技术没有标准,那么产品就会鱼龙混杂,市场就会恶化。 因此,推动标准的制定,可以改变厂家“大家贡献柴火”的心态。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星空联盟“技术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运作思路,明确了技术、标准、产业的步伐。 这直接将星光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量产应用的广阔天空。
“联盟将通过共同制定星光标准,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谋求大发展,分享国际市场。” 星光联盟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前主席张晓刚在会上表示。
从汽车的角度来看,这个信号或许意味着汽车通信领域的无线波束离我们并不遥远。